中國醫美用戶超千萬人:非法醫美機構達八萬家 消費者如何維權?
在最近大熱的電視劇《三十而已》中,陳女士與丈夫白手起家實現了財務自由,卻因“年老色衰”被丈夫拋棄。如今這一橋段成為了許多整形顧問朋友圈里的免費廣告素材。
其實,無論是熱門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還是《三十而已》,這些節目在讓觀眾認為“30+”似乎沒那么可怕的同時,也通過鏡頭下姐姐們保養得當的皮膚、精致的眉眼傳達著“你可以變老,但你要美貌”的信息,有網友因此笑稱“高考成為了最后一次不看臉的競爭”。而隨著暑期的到來,許多學生黨加入到整形大軍中,“美麗經濟”再度成為消費熱點。
01暑期“整形熱”來襲
一直以來,愛美乃人之天性。此前,新氧APP與南方周末合作統計的《2019中國女性自信報告》顯示,外貌是影響女性自信感的三大主要因素之一,每六位中國女性中,就有一位在拍照或者照鏡子時感到焦慮。
兩年前,22歲的大學生梁穎端詳著鏡子里的自己,萌生了要去做一對雙眼皮的想法。“其實做之前也會擔心效果不好,但總覺得雙眼皮已經是個成熟的手術了。如果真的失敗,就算是自己倒霉吧。”
在梁穎看來,去做雙眼皮手術與其說是一時興起,倒不如說是機緣巧合,“我有這樣的需求,恰好技術比較成熟,就像是想要吃飯,而附近正好有一家飯店。”
做完雙眼皮手術后的梁穎覺得自己變得更自信了,“感覺自己變好看了,還帶點桃花眼的感覺。”
24歲的陳曦是一位韓國留學生,臉型偏圓的她近期決定利用暑假時間打瘦臉針提升顏值。“在韓國,醫美非常普遍,我身邊很多韓國同學都做過微調,我覺得年輕人有追求完美的權利,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活著,不在意別人的看法,遵從自己內心,這樣真的很酷。”陳曦如是說。
北京一家整形機構顧問向中新經緯(微信號:jwview)介紹,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接受醫美整形,“18歲就有人來做整形,年紀更小的都是父母帶過來做的。”
出生于2004年的孫燕今年剛上高一,這個暑假她就由母親帶去醫院做了一個雙眼皮手術。“這就是我今年的暑假作業了,因為高三準備藝考,所以想早點把雙眼皮做了,畢竟顏值對藝考生來說還是挺重要的。”
據艾瑞咨詢發布的《2020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統計,2019年中國醫療美容市場規模達到1769億元,增長率放緩至22.2%;2019年中國醫美用戶達1367.2萬人,預計2023年將達到2548.3萬人。
醫美平臺更美APP聯合創始人兼COO王思璟此前表示,暑期高峰時期驗證用戶中,學生的比例超過50%。從全年來看,學生用戶帶來的收入約占總收入的40%到50%。
作為千禧一代的00后,已經有了醫美意識。有數據顯示,在消費人群年齡層中,00后的占比達到了15%左右,盡管相比47%的90后消費人群而言,仍不是主力消費人群,但是極快的增長速度顯示出了00后醫美消費觀念正在快速形成。
02 整形熱B面
“美麗經濟”的背面,是頻發的整容事故。近年來,有關整形手術發生意外的事故新聞不絕于耳,根據中國整形美容協會統計,平均一年有20000起由于醫療美容導致毀容的投訴記錄。
為招攬顧客,一些機構采取虛假宣傳、低價競爭等手段,“劣幣”占據市場,行業亂象不斷。前述白皮書顯示,2019年國內具備醫療美容資質的機構約13000家,而非法開展生活美容類的店鋪以及非法開展醫療美容項目的機構卻多達80000余家,合法合規開展醫美項目的機構僅占行業12%。而醫美事故高發于黑醫美,平均每年黑醫美致傷致殘人數約為100000人,多數消費者投訴報案無門,維權異常艱難,嚴重影響著他們的生活。
北京鼎臣管理咨詢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史立臣向中新經緯表示,現在整個醫美行業存在缺乏監管的問題,形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做正規經營的干不過夸大虛假宣傳的,在這樣情況下你如果不去做一些欺騙消費者、夸大宣傳的經營,你就很難去和那些‘劣幣’去抗衡。”在他看來,在這樣的環境下也就很難產生真正的頭部企業了。
以醫美國際為例,作為國內首家在美股上市的連鎖醫美機構,醫美國際如今正面臨著業績低迷、股價腰斬的局面。根據2020年一季度報表顯示,醫美國際凈利潤虧損7910萬元,同比下降463.54%。
對于醫美行業的盈利難現象,中國整形美容協會常務理事兼醫美機構分會副會長田亞華向中新經緯指出,其產生與龐大的醫美中介密切相關。
據田亞華統計,截至2019年底,我國醫美機構超2萬家,其中包含醫美診所、門診部、??漆t院、綜合性醫院里的整形外科或者醫療美容科室,從業者大約是30-50萬人,其中約30%為醫護人員,70%以上為營銷、咨詢服務人員。而通過保守計算醫美中介大概在3千萬人,這一數字遠多于求美者人數以及醫美機構中的從業者人數,通常而言醫美中介會向醫美機構收取60%甚至85%的巨額傭金。
“想象一下,當一個求美者身邊站滿了中介時,是一個很可怕的現象。這就使醫美機構收入的絕大部分都被當做廣告費、渠道費用被醫美中介瓜分了。”田亞華說。
03 醫美消費者如何維權
醫美事故頻發下,作為消費者又該如何維權?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投資合伙人白飛云律師在接受中新經緯采訪時指出,很多整形失敗者都面臨維權難的問題。
“一般而言,美容手術失敗給患者帶來的精神、肉體的有形損害,是可以通過司法鑒定予以量化、認定;而手術實施后未達到理想效果則多是基于患者主觀評價,司法鑒定很難有效或準確的對患者以美學角度損失進行估算,進而導致法院在審理這類糾紛中對患者的定損訴求存在認定困境。”白飛云說,我國醫美行業起步晚,行業診療標準、行業規范不完善使鑒定工作難以開展;大量私立整容機構診療過程不夠規范、記錄粗糙、病歷制作簡單,同樣給舉證造成困難,影響鑒定的進行。
因此,白飛云建議當事人如果認為自己的權益受損,應該第一時間去醫療美容機構復印和封存相關病歷材料,以及發票、繳費清單、術前術后的相關片子等所有跟這次醫療美容相關的材料。如果雙方之間沒有有效的合同和仲裁條款,在準備好充足的證據后,當事人可選擇調解和訴訟兩種方式解決糾紛。
白飛云強調,消費者決定整形后,應與整形機構簽訂專門的服務合同,應重點關注其中涉及各自權利義務、醫療美容項目范圍及其效果、術后風險、質量保證、違約責任等條款,不懂的地方一定要求對方進行釋明;還應與主治醫生保持良好有效溝通,了解整個服務的操作流程、術后注意事項等。最后,整形過程中要主動向醫療機構索取并完整保留病例、診療記錄、發票、手術流程單等相關的票證,以便日后維權有據。“所有的承諾,只有落在紙面上,法律才能幫你毫不猶豫地兌現。”
“即使科技再發達,任何手術都是有風險的,千萬不要因為過度追求外在美,而搭上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白飛云最后提醒稱。
文:羅琨 實習生唐曉宇 標題責編:羅琨 趙佳然 孫慶陽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梁穎、陳曦、孫燕均為化名)
關鍵詞:
相關閱讀
最近更新
- 06-14
- 06-14
- 06-14
- 06-13